宁杭两大都市圈角力,皖南成“新战场”?
宁杭转身,南下西进,谁主沉浮?
岁末年初,杭州的一个大动作,搅动了长三角的城市格局。
1月4日,杭州市党政代表团乘坐“最美高铁”,赴黄山市考察对接区域合作。这支由杭州市四套班子领导,以及各部门一把手组成的高规格代表团,一口气与黄山市签署了“1+9”共10个合作协议。
在加快推动黄山入圈的同时,杭州也在向宣城暗送秋波。此举势必直接碰撞南京都市圈向西南拓展的布局。宁杭在各自省内扩容的同时,宣城和黄山所在的皖南,正在成为两大都市圈角力的“新战场”。
宁杭主动出击,逐鹿皖南格局已现。
皖南应怎么做?
跑马圈地,宁杭“短兵相接”
在长三角城市群,宁杭之争的话题不绝于耳。
南京2013年以来持续发力,亚青会、青奥会等重大国际活动轮番上演,光芒耀眼,且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越无锡,摆脱“苏小三”标签。
但是,由于市域面积小于杭州与合肥,南北瘦长,东向受苏锡竞争和上海的吸附,存在感较弱,2018年更被中央巡视组点名批评首位度不高;另一方面,近十年来,合肥都市圈对南京形成了“战略反制”,三分巢湖后,在某种程度上“迟滞”了南京都市圈的西向发展,因此南京更迫切跨区域协同发展。
南京都市圈成立至今,已涵盖8城,苏皖各半,影响安徽可见一斑。“徽京”日益坐实,并经宣城直抵杭州临安区,隔皖省界与杭州都市圈并驱争先。
小家碧玉般的杭州,在信息经济时代发展势头更猛,以阿里巴巴、网易、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席卷天下,与西湖、京杭运河共铸杭州名片,城市空间集聚和辐射能级显著提升。特别是2016年G20峰会让杭州首次成为全球政经焦点,加上杭州湾大湾区建设,一时间盛传杭州似有挑战上海的冲动。
其实,杭州也是“四面埋伏”:上海、苏锡常和宁波三大都市圈从东北、北部和东部挤压杭州,上海全球卓越城市的雄心以及上海大都市圈已“南侵”杭州的势力范围,宁波也与上海暗通款曲,有力挑战杭州,而向南、西两个方向生态压力巨大,如何拓展空间?
2018年10月,杭州都市圈首次扩容,黄山、衢州同时入圈,杭州都市圈强势“跑马圈地”,并且正向南京都市圈的宣城暗送秋波,意欲“虎口分食”。
至此,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正式“兵戎相见”,宣城和黄山所在的皖南,成了宁杭两圈角力的主战场。
皖南不“晚”,也不“难”
皖南,中国东南自古清雅之地。
农耕时代的皖南,表现可圈可点,一个“徽”字,极赞皖南。但在工业化时代,皖南与邻近的苏浙渐行渐远。
1979年7月,邓小平登上黄山,指出,“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这是着眼皖南实际的非工业化发展思考,是对皖南资源禀赋的科学审视和价值实现的前瞻论断。
皖南全境内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星罗棋布,南漪湖、升金湖、牯牛降、扬子鳄、新安江都是极品的自然馈赠。
山水胜境,必然人文昌盛,自春秋战国以来,宣城、徽州、芜湖相继扛旗,留下了皖南古民居、宣纸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宣文房、徽商帮、池佛教、芜工商、铜冶炼都是熠熠生辉的文明范本。
新世纪以来,皖南动静不小,先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升为国家战略,合福、宁安、黄杭三条高铁融入国家高铁网,商合杭、宣绩、池黄、宣镇、昌景黄等高铁和芜宣机场正在建设。
皖南崛起,已苦练内功,静待时变,为时不晚。置身长三角的皖南,新时代的区域价值和能量不断凸显。对于宁杭,包括上海,皖南有四大价值:
一是生态屏障和生存保障。绿水青山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宁杭地区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安全。
二是文化借力和文旅联合。黄杭系于新安水,融合千年,高举文旅大旗的杭州急需名山支持、名水联通;而皖南与南京曾有南直隶和江南省的一体过往,以此强化文化协调和人文认同,提升区域文化圈内涵,将是一体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是资源、市场和人口的储备地。皖南面积2.2万平方公里,两大都市圈通过吸纳皖南的资源、人口,占领市场,撬动省外力量,协调发展,共赢共荣。
四是宁杭角逐长三角,进军中西部,参与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从大区域来看,宁杭相对武汉、郑州而言略偏东南,尤其是杭州,东向空间有限,而南京虽然较杭州偏西,然其东部城市纷纷向沪,机会不多。宁杭必须重视皖南。
第10座国家中心城市仍然盖头未揭,南京和杭州机会尚存,必然期待愈炽。哪座城市可以掌控和影响的空间越大,当然入选的可能就越大。可以说,宁杭及其都市圈竞争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皖南的互动程度。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和机遇,皖南崛起,不“晚”也不“难”。
宁杭角力,皖南如何左右逢源?
宁杭角力,对于皖南来说,可谓左右逢源。皖南跃动与振兴已不再是战略难题,方向已明,路径紧迫,如何将宁杭竞争的利好转为实际的发展动能?
首先,内部整合、发出统一有力的皖南声音。
皖南各城市能级较弱,单个城市无法与宁杭平起平坐,需内部协同,一体整合对外博弈,因此,皖南需在省级层面的指导下,在一体对外方面实现突破。如借鉴“嘉兴长三角一体化办公室”,成立“皖南协同联合体”。
其次,分析宁杭发展方向,提升省际毗邻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宣城作为宁杭两大都市圈角逐的战场,杭州都市圈西向拓展,南京都市圈也必将应对,强化与宣城合作。由此,可考虑将现有的苏皖合作示范区升级为苏浙皖省际合作示范区。宣城当成为南京都市圈的产业新空间和杭州都市圈产业集群转移承接地,早日成为两大都市圈唯一共有成员,谋划宁宣杭生态经济带,剑指皖苏浙省际中心城市。
黄山是宁宣黄和杭黄的交汇点,黄山应在钱塘江-新安江整体保护与发展中扮演上游主角,推动综合交通提升和水上游对接,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康养,年初杭州高层代表团访黄即是黄山价值的最好体现。随着昌景黄高铁建设,黄山应谋划杭黄昌生态文旅廊道,担当杭州都市圈辐射赣东北的重任,建成皖浙赣省际中心城市。
再次,完善交通对接、内畅外联,重视“廊道化”发展,加快要素流动。
南京和杭州都可分别从两个廊道拓展皖南,南京以宁芜池线和宁宣黄线南进皖南;而杭州则沿杭宣芜线、杭黄线西入皖南,因此需加快推进省际断头路,加快高铁、城际铁路建设,尤其是G60科创走廊即(沪)杭湖宣芜廊道。
反观皖南内部,东西绕行,联系通畅度急需提升。宣城一直是皖南腹地的重要交通节点,未来需强力推进贯穿皖南腹地的高铁、城际和高速公路建设,打破一体化的交通瓶颈,更要加快宣城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
如此内引外联,对外充分发挥杭州进军中西部的桥头堡作用;对内促进要素流动和市场联系,加快宁皖(南)廊道和杭皖(南)廊道的发展,形成皖南经济社会主动脉。
最后,重视文旅康养休闲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工业化时代,皖南城绩不理想,不是不努力,而是优势未发挥。面对沪宁杭后工业时代的发展需求,以满足美好生活为目标的期待,皖南资源禀赋的价值第一次成为竞争引擎。
皖南应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生态康养为主导的国际级现代生活性服务业,这是世界级城市群的本质需求,更是宁杭两大都市圈提升竞争力,顺应产业升级的主动诉求。
黄山需做实徽文化旅游,强化文化资源向产品服务的转化,细化各徽州古村落主题定位;还要更新思路放大黄山的综合价值,比肩西湖、运河;
宣城应打造南漪湖国际级大湖乡村旅居目的地,成为苏浙沪品质生活地,提高文房四宝文化创意水平;还要重视皖南川藏线、皖浙1号公路、徽州十道等新业态的升级,更多吸引宁杭和上海的自驾游群体。
皖南良好的生态人文环境契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宣城中北部、黄山盆地集中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产业。这些产业本身也是文旅康养休闲产业深度发展的客观需要。
皖南如果能立足自身优势,激活资源禀赋价值,融入宁杭,借势宁杭,必将在区域层面重构长三角格局。
-- END --
作者为决策智库特约观察家、
杭州心来旅游策划设计院院长
编辑:胡心玥 / 审稿:王运宝
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在读
5、甘肃“国家级贫困县”斥资6200万“造门”,住建部:立即停建!
我们喜欢您的一个“好看”!↓↓↓